“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时,有些问题的解决周期比较长,怎样避免‘重答复、轻落实’这样的问题出现?”
在7月18日下午举行的“理润申城·长宁|理响长宁”理论宣传项目发布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与基层实践对话交流活动上,现场来自虹桥街道的市民代表在聆听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的分享后,在提问环节抛出了这样一个“灵魂发问”。
这场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上海人大研究实践基地”举行的理论交流活动,不仅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开展理论讲座,台下更坐满了来自各行各业和长宁多个居民区的老百姓。
作为一项全新的理论宣传项目,“理响长宁”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长宁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依托市社联的学术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集专家宣讲、同台对话、互动交流、跨界演绎与服务实践等为一体的“理论对话场”,将“高大上”的理论与“接地气”的区域实践进行链接,让来自不同维度的社会主体展开深度对话。
首期活动邀请桑玉成、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田雷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等三位专家,分别聚焦“一个全会的决定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根据与历史传承”以及“城市治理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等话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听众互动环节,在场观众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与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联系和区别”“构建更为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民主协商机制”“在社区工作中更好地找到居民意愿‘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讲好中国民主的故事”等议题展开提问。
对于居民困扰的“重答复、轻落实”问题,桑玉成表示,在成熟的社会环境中,大家在每个岗位各司其职,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也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了解民意、整合民意后,向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一方有效传递民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长宁区结合区域发展定位与基层治理特色,形成了“理论+实践”“线上+线下”“专业+志愿”的联动宣讲格局,建成了“宁说初心”宣讲团、“青雏语宁”青年宣讲团等72支基层宣讲团队,打造了多语种、专题式、系统化的内容矩阵。
在此过程中,长宁区涌现出“愚园路红色印迹”“仙锋学思汇”“外眼看文明”等多个特色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宣讲活动也从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始发并不断延伸。今年,长宁区进一步拓宽宣讲载体,区委宣传部联合宋庆龄陵园,在“虹·1286空间”打造了“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线下课堂。
对于理论知识在社区的实践,上海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主任何嘉提出了一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老小区、商品房小区、复合型街区的居民和商户,对于美好社区的愿景、需求、参与动力有着明显的差异,怎样更有效地找到居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汪仲启举了一个徐汇老旧小区“三旧”变“三新”的例子作为回答。
这个老小区最初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时,居民不支持,且意见很大。于是,区里派了名军转干部到小区担任居民区书记,希望发挥他身上军人的坚忍不拔精神,啃下小区改造这块“硬骨头”。这位“新书记”不负众望,用3个多月挨家挨户走访了近6000户居民,几乎不分昼夜和休息日,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小本子记录居民的诉求。
但在走访刚开始时,他却屡屡被居民“轰”出家门——不相信新来的居民区书记会“为自己(居民)说话”。怎么办?这位“新书记”把“坚忍不拔”转化为“厚脸皮”,一次接着一次上门,想办法同居民沟通小区改造的事宜。“你这个书记怎么脸皮这么厚,算了进来吧……”居民慢慢接纳了这位一次次上门不气馁的“新书记”。
除了社区干部要“厚脸皮”不怕碰一鼻子灰,学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用老百姓的语言沟通,也是促成小区改造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基层工作不能忽视专业精神,社区公共事务的征询过程要公开、透明、规范,这一点社会组织可以为居民区‘三驾马车’起到有效的助力。”汪仲启说。
记者在会上获悉,首期活动后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接下来,长宁区将进一步借力智库智慧,整合各类资源、运用数字技术,持续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宣讲宣传的广度,产出更多让人民群众可感、可知、可享的实践成果。
广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