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海关大楼钟声响起。在它身后,九江路上一隅,四扇巨大的推拉窗打开,店员搬出坐垫,撑起同色系遮阳伞,开门迎客。
FTC+1,外滩区域首个有外摆位的咖啡厅,营业多日。它所在的大楼外滩FTC正是新近启用的优质内容创作者集聚载体。
创意人才、创作灵感,集聚交互激荡,其背后的硬核支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氛围。从这个角度看,外滩区域的首个外摆位,其意义远超一杯咖啡本身。
更值得琢磨的,如何在保护建筑林立、小尺度街巷肌理、大客流交互交织的场域内,创新突破,以弹性设计实现功能再造——这更考验着各方因地制宜、创新创造,让城市治理靶向更精准聚焦于人的需求。
FTC+1室内。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到现场来
起初,外滩FTC的设计方案里并没有外摆位,直到人们来到它的门前。
不久前,一对夫妻来九江路拍婚纱照,偶遇研学团的孩子们主动请求合影,温馨场面在社交媒体上漾开,引发无数网友点赞。这温馨一幕,就在咖啡店的对面。看到这条有着数百万点赞的视频,外滩FTC运营团队、黄浦科创集团副总经理陈萌感觉“稳了”。
九江路,沿线建筑大多建造于上世纪初,金融机构林立,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相较其他马路,这里人行道偏窄,唯独69号古象大楼,建造时就自行向建筑红线后撤了一部分,为今天的“创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陈萌回忆,团队实施改造前,古象大楼从装修到功能都显陈旧,门前空间被非机动车占用,出入不便,内里空间被分割出租,毫无章法。恰逢黄浦区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决心对这幢大楼进行改造,“但要改造的可能远不止空间”。
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外滩有天然的流量,人们需要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而作为优质内容创作者集聚的载体,其本身更需要一种向外打开交互的界面,强化社交属性”,陈萌这样说。但是,没有可供参照的先例。
采访中,一些部门道出外滩区域没有外摆位空间的客观原因——外滩是核心旅游景区,部分路段宽度有限,外摆位会占有本就有限的通行空间,影响出行效率与游览体验;其次,外滩区域汇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外摆位设计与材质,有可能会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与观赏性。
放眼全市,上海支持市场主体在合规基础上设置外摆位,市区两级均有充分的制度供给。相关文件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或优化设摊开放区域,鼓励运用智能化手段,建立常态化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各方到现场来了不下10余次”,陈萌印象深刻,在“不确定”和“没先例”面前,多个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相互踢皮球,还主动来现场实勘,并建立了一个“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街区共治共享机制,多个主体协同参与。政府部门负责确定外摆位设置区域、设置要求及安全规范;外摆商户严格按照备案要求规范设置,签订安全和责任承诺书,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同时广泛吸纳居民、商户、游客等参与监督。
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待问题,咖啡店外摆位成功落地,就此成了外滩区域首例。
文汇报记者 袁婧 摄
“+1”
FTC+1的外摆位走木质风,应季绿植是天然的隔档。从街对面看过来,这片空间既通透又富有层次感,盛得住好故事的发生。
外摆位,绝非在室外摆放桌椅这么简单。
“古象大楼原来的墙面上有四扇法式窄窗,这次改造换成了向外开启的推拉窗”,陈萌介绍,推拉窗能打开的面积更大,与外摆位遮阳伞的衔接具有延伸性,从而弱化了室内室外的区隔感,令外摆位和室内也能充分互动起来。
“当你对一件事表示有同感的时候,就会说‘+1’”,陈萌说,咖啡店之所以取名FTC+1,就是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交流的窗口,开放的场域,促成更多“同感”和“+1”。
座位有了,故事也就来了。陈萌手机里,保存了很多外摆位上的照片。这个向市民游客开放共享的空间,有新人来拍婚纱照,也有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歇歇脚,外地游客走过路过也忍不住驻足。
陈萌手机中保存的照片。采访对象供图
外摆位所在的外滩FTC,也是黄浦区为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打造的生态社区。这个咖啡店也为产业生态而打造。依托于地理优势、集聚区建设,运营团队与连锁品牌咖啡店Plus One正进行市场化共创。“这里联动了室内与户外,你能通过一杯咖啡认识一个朋友,激发一个灵感,甚至获得一笔投资。”
外滩区域首个外摆位的成功,离不开绣花般的精细化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说,放眼整个黄浦区,还有多少大楼和街面存在这样的可利用空间?不仅需要一个一个好好挖掘和梳理,同时也要建立起好用实用的管理机制。
据悉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目前,黄浦区已着手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对外摆位设置情况开展综合评估。评估内容涵盖外摆位是否影响交通安全、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是否保持环境整洁、是否存在违规经营等方面。对于评估发现不符合外摆位管理要求、存在投诉较多、违规经营等情况的外摆位,将及时作相关调整。
广瑞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